姓氏起源
发祥地在今天山西省。曾是晋国六卿之一( 魏氏、赵氏、韩氏、知氏、范氏、中行氏 )。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。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。
1,汉族赵姓出自嬴姓,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(姚姓,后代以姚为姓)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(颛顼帝孙)为“嬴”,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。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,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。
2,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,因幽王无道,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,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,掌握晋国大权。到战国初年,赵氏联合韩、魏二卿击败智氏,瓜分智氏封地,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、韩哀侯三家分晋,建立赵国。至他的孙子赵籍时,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,与韩、魏两家并列为诸侯。公元前222年,赵国为秦国所灭,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。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,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,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,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。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,有“诸赵”的说法。
3,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。先后匈奴人、女真人、党项人、鲜卑人的李姓、穆姓、隆姓、宇文姓、拓跋姓的历史人物,被赐姓赵,如汉代有赵安稽(匈奴人),赵曳夫(“南蛮”人),五代有赵国珍(牂牁酋长的后裔)。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,随母姓改汉姓赵。
4,源于冒姓。因避祸、姻亲、过继、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,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“冒姓”。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。其中多数为:清王朝覆灭后,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,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,伊尔根觉罗、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,不少人便改的是“赵”姓。
得姓始祖
造父,嬴姓,伯益的后代,蜚廉四世孙,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。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,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。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,让造父为他驾驶,经常外出打猎、游玩。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,见到西王母,乐而忘归,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,周穆王非常着急,在此关键时刻,造父驾车日驰千里,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,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,平定了叛乱。由于造父立了大功,周穆王便把赵城(今山西洪洞)赐给他,自此以后,造父族就称为赵氏,为赵国始族。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,称为赵氏。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。
名 人
赵宣子(公元前655年—公元前601年):名盾,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,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,赵国的先祖。
赵简子(?—公元前476年):名鞅,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,赵国的奠基人。
赵襄子(?—-公元前425年):名无恤,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,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。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,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。
赵雍(约公元前340年—公元前295年):即赵武灵王,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,改革赵军传统装束,实行“胡服骑射”,提高了赵军战斗力,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。
赵奢(公元前265—公元前245年):赵国宗室名将,善用兵,因功被封马服君,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。
平原君(?—公元前251年):即赵胜,战国四大公子之一,赵武灵王之子,以“食客数千人”而著称。
赵佗(约公元前240年—公元前137年):秦朝著名将领,后南下百越,建立南越国。
赵普(922年—992年):北宋初期的贤相,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,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美誉。
赵匡胤(927年—976年):宋朝开国皇帝,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,公元960年他发动了“陈桥兵变”,建立宋朝。
赵孟頫(1254年—1322年)元代杰出书画家,其笔法圆转遒丽,人称“赵体”。
赵南星(1550年—1627年),明政治家、散曲作家。字梦白,号侪鹤,别号清都散客,河北高邑(河北元氏)人。万历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。为东林党首领之一,与邹元标、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。
赵学敏(约1719年—1805年),清药学家。字依吉,号恕轩,浙江钱塘(浙江杭州)人。通医术,尤精药学,著成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载药物七百十六种。